(優活健康網編輯部/綜合整理)待乙妥(DEET),又稱為「敵避」。於1940年代由美國陸軍研發,保護軍人於昆蟲肆虐區不受侵害,1950年代中期起,大眾開始合法使用,成為傳統殺蟲噴劑中最常見的成分,無色油狀液體,氣味溫和,能驅除(而非殺死)昆蟲,包括蚊子、螫蟲、跳蚤、蜱蟲與其他小昆蟲。

 

待乙妥會刺激眼睛、肌膚紅疹、疼痛、起水泡

根據估計,每年約有1/3美國人使用待乙妥,1970年代起,用量劇增,幫助對抗萊姆病、落磯山斑點熱、蜱蟲散播的疾病,以及西尼羅河病毒。雖然待乙妥確實有效,但也不乏安全隱憂,連環保署與產品包裝上都表示,使用者應將皮膚殘留待乙妥洗淨後再返回室內、避免吸入,且不可直接噴灑臉上。目前已知待乙妥會刺激眼睛,甚至造成肌膚紅疹、疼痛,乃至起水泡。

殺蟲劑若含25%的待乙妥,便不可噴灑於塑膠、皮革、合成纖維、玻璃,以及上漆表面(包括汽車),也不可在這些物品附近使用。待乙妥不只對昆蟲有毒性,對鳥類、水中生物也會產生致命威脅。如果這種化學物質能夠損害塑膠、皮革與玻璃,對人體又會造成什麼傷害?別忘記,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,任何塗抹於肌膚的東西,60%都會被吸收!

More

新聞來源:優活健康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病媒蟲害消毒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